根植黑土 心生繁花:龙江“她”力量破土生金
央视网消息:风吹稻浪,稻穗低语。在黑龙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,一片碧绿的海洋波涛起伏,荡漾着丰收的韵律。
近日,全国妇联“我们的盛会”主题调研行走进黑龙江,深入田间地头、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,实地探访正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农业变革与女性故事。她们中有返乡创业的新农人,有攻关育种的科学家,有接续奋斗守护百年“老字号”的企业家,也有带领合作社蹚出致富路的带头人。她们躬身田垄、扎根科研、开拓市场,以温柔而坚定的力量,让黑土生金、让产业生花。
图为建三江稻田画
这不仅是黑龙江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生动缩影,更是“巾帼力量”实干撑起半边天的回响。这群黑土“绣娘”,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者,她们以智慧为针、以实干为线,在广袤龙江大地上“绣”出一幅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和谐、生活富裕的新图景。
“石板田”上闯新路
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,陈雨佳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。她曾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,手里端着“铁饭碗”,2016年她毅然辞职,回到家乡,跳进了农门。
那时的上官地村坐拥独特的“石板田”——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台地,石板田腐殖土肥沃,产出的大米饱满晶莹,但好米却卖不上好价钱。村民们年复一年地弯腰插秧、挥镰收割,收入却仅能糊口。陈雨佳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陈雨佳刚回村时,质疑声几乎将她淹没。父亲第一个反对:“好不容易供出个大学生,怎么能回来种地?”村民也不信任:“一个年轻姑娘,能懂什么农业?”但陈雨佳没有退缩。她挽起裤腿就下田,插秧、施肥、除虫,一样样从头学起,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回来“玩票”的。
她发现,大米卖不上价钱的关键是销路不够。于是,她带着几个年轻人架起手机,在稻田里做起了直播,从育秧到收割,从放养稻田鸭到捕捉小龙虾,用镜头真实展现有机稻米生长的每一个环节。渐渐地,“石板大米”走出了宁安,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。
2020年,她推出“庄主认种”模式:客户可以认购一亩田,体验农耕乐趣,收获时还可以获得自家田里出产的大米。她还结合插秧节、丰收节等举办文旅活动,吸引游客走进稻田,也让村庄变景区。
如今,陈雨佳带领的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已吸收157户农户入社,石板田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,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就业500余人,她本人也从返乡青年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。
但最让她自豪的不是自己获得的头衔,而是村庄的改变:路灯亮了,道路平了,年轻人回来了。她说,她始终记得自己为什么回来——就是要让家乡的好米走出深巷,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。
黑土地里“种”出金色论文
黑龙江建三江被誉为“中国绿色米都”。在这片黑土地上,科技育种正悄然改写大米产业的未来。广袤的田野上,数十种新型水稻长势喜人。站在田埂上的刘凤艳,脸庞晒得黝黑,眼神却清亮——今年是她扎根这里的第三十年。
刘凤艳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实验站研究员。1995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毕业后,刘凤艳坐了22个小时的绿皮火车,从哈尔滨来到建三江,投身寒地水稻育种工作。寒地科研不易,寒冬扣棚清雪,酷夏躬身插秧,一年几乎无休,但她从不觉苦。“我是农民的孩子,吃高粱饭长大,来了建三江,才真正认识大米。”她说得朴实,却透着一股执着。
她主持育成多个水稻新品种,填补了建三江生态区无自育审定品种的空白。其中,“三江系列”水稻新品种在黑龙江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,累计种植面积400多万亩,每亩增产50多公斤,为农户增收上亿元。
但刘凤艳更在意的,是技术要真正被农民用起来。她加入巾帼助农服务队,走遍十余个农场,把育苗、防病、收割的技术“掰开揉碎”教给农户。她推行“全产业链”帮扶,从种到卖全程陪伴农民。“农民的田就是我的实验室。”刘凤艳说,“他们种出好米、卖出好价,才是最好的论文。”
2022年,刘凤艳被评为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。这些年,刘凤艳有很多次机会转岗,但是她还是选择留在了建三江。用她的话讲,“闻到土就亲,见到苗就爱,总想为黑土地做点什么”。
百年老字号的新生
在哈尔滨中央大街,由面包石铺就的路面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,欧式建筑群间人流如织。秋林里道斯位于中央大街的门店前铺满了红砖,顾客们在店门口排起了长队。如今,这家跨越三个世纪的老字号,正因两位女性企业家的接力而焕发全新活力。
仲兆敏今年70岁,她说话时眼神炯炯、底气十足。谈起女性干事创业的成功秘诀时,她斩钉截铁地说:“就是干!”这三个字,凝结了她几十年来的创业哲学。1993年,她临危受命接手濒临破产的老厂。仲兆敏带领企业从传统手工生产走向现代化生产,建立标准化体系,使老字号焕发新生。
在她的带领下,企业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,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,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数千人就业。2010年,她荣获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称号,成为黑龙江省女性创业者的标杆。
如今,企业传承发展的接力棒到了仲兆敏女儿林珈旭手中。作为“80后”,林珈旭从基层做起,逐步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秋林里道斯。她积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,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创新产品研发体系,让百年老品牌焕发年轻活力。2024年,企业营收超过17亿元,成功跻身中华老字号企业食品行业前10强。
2023年,林珈旭被授予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称号。她牵头成立了三八红旗手工作室,积极参与省、市妇联公益活动,聚焦青少年教育、贫困女性帮扶、孤寡老人关怀及社会灾难救助等领域。十几年来,林珈旭带领企业累计捐款、捐物4000余万元。秋林里道斯光荣获得首届龙江慈善奖,林珈旭也当选为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理事长。
两代“全国三八红旗手”薪火相传,她们不断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创新,让百年老字号焕发出新生机。
从0到1投身“莓”好事业
在享有“华夏东极”美誉的黑龙江佳木斯抚远,一片绵延4200亩的“红色海洋”正静默生长。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,也是程正新——一位从北京返回黑土地的女技术员,用十年青春与智慧写下的“红果传奇”。
图为待熟的蔓越莓果实
2014年,程正新结束北漂生涯,毅然回到家乡抚远,加入刚刚起步的红海植业。那时的中国蔓越莓产业几乎一片空白,面临“三没”窘境:没技术、没经验、没机械。“国外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,连施肥浇水都得自己摸索。”但作为农民的女儿,她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“我们这代人,就是要做从0到1的事情”。
程正新和她带的团队成员整日蹲在田埂边观察记录,深夜还在研究水肥配比,一步步自主攻克智能灌溉系统,优化授粉流程。没有可供照搬的经验,就联合黑龙江省科学院、黑龙江省植保站等科研单位一点点试验、改进。寒冬里跪在试验田边记录耐寒数据,盛夏时守在湿度超高的棚内调整参数,经过不懈努力,终于将北美蔓越莓品种成功“驯化”于中国的黑土之上。
十年坚守,将荒原变成“红色海洋”。如今这片基地年产蔓越莓达3000吨,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,更成为带动百姓致富的“红色引擎”。公司每年提供120多个长期岗位,其中80%面向女性,采收季来临时,女性用工比例更高。在这里,手脚麻利的农妇月收入可超万元,真正实现了“守着家、带着娃、挣着钱”。程正新兴奋地讲述着发生在身边的变化,一颗颗红果子,实实在在托起了无数家庭的梦想。
2024年初,黑龙江向广西回馈10万盒优质蔓越莓,让这个藏在“华夏东极”的“红色宝石”一夜爆红。程正新和团队趁势推出蔓越莓音乐节、水收节等文旅活动。她笑着说:“采收蔓越莓时,整个基地被水注满成湖,红果漂浮如锦缎,我们曾用果子拼出过一面五星红旗。现在每年到了采收季,全国游客都来打卡。”
从鲜果到果干,从果浆到面膜,如今当地已推出20多款蔓越莓深加工产品,综合产值已突破8000万元。这颗小小的浆果串起了一条融合种植、加工、旅游的“红金产业链”,成为抚远最闪亮的新名片。
程正新站在田垄上,向远方望去。风吹过蔓越莓田,绿叶翻涌,青果渐红。“明年再来,这儿肯定又是新模样。”